“琏二爷,这些天我打听了一下,愿意卖地的村民也不少,只是开价比市价高上一些。且所卖之地,皆不是良田,远离水渠,旱地为多。若想买下离水近些的田地,则要价颇高。”
贾琏问:“有多高?”
“一亩不下这个数。”老陈伸出了两根指头。
“二十两?”
眼下田地卖价连年看涨,二十两一亩倒也不稀奇。②
贾琏在心中盘算着,族中人口众多,若这一世果然又重蹈上一世覆辙,抄家之后,子孙后代携妇将雏来此种田读书,少说也有上百人,田地若贫瘠,种无所出,也没什么用,根本养不活那么多口人。因此少说也要买上百亩田地,加上还要置办若干房舍,或者兴建一所全新的家塾,一千五百两银子,远远不够。
贾琏有些吃力,但依旧要壮壮士气,说道:“钱财不是问题,只是不能由着他们,若谁狮子大开口,坏了规矩,宁可不要他们的。”
“我也是这个道理。”
贾琏再度来到凤凰村。
这个村本就不富,拉拉杂杂不足百户,混姓而居,连个像样的宗祠也没有,这些田地,大多是开荒得来的。
平日里无人问津的穷山村,见贾家突然要买地,个个都摩拳擦掌,坐地起价。
老陈说道:“这个村是没有族长一说的,若要办事,同保长商量更稳妥。”
贾琏问:“纵使没有族长,那村长可有?”
“村长叫周柱儿,也是个保长,所以不如叫齐保长们来说话比较便利。”
保长一共八位,分属不同姓氏,与老陈最相熟的一位保长,是个同样姓陈,叫陈发的年过半百之人。
贾琏命人买了好酒好肉,请了几位保长来陈发家里聚餐喝酒。
贾琏举着酒杯道:“买田地这事儿,不过是因为我们贾家祖坟在此,想着置办几亩薄田,种些东西,方便四时祭祀的供给,倒也不图别的。今儿不商议买卖,主要是想叫大家来聚上一聚,权当感谢诸位保长辛苦这些年,把村里打点得这般周全。”
村子里谁人不知贾府家大业大,一门双公,还出了个贤德妃,富贵之极,远不是他们所能想象的。平日里,村民最多与贾府下人有点儿往来,如今见贾府正宗的主子贾琏这般亲民,口中纷纷赞许。
贾琏丝毫没有提买卖田地价钱的事,也没有说要买多少,只说了些旁的酒桌上的话。
场面热闹起来后,贾琏又提及村庄布局、发展之事,说道:“我瞧村子里竟然没有学堂,便觉得不妥,未来若把田地置办下来了,定要办一个家塾学堂,让族里识文断字的老先生过来教习,村子里适龄的孩子若能多读几本书,对未来也是有利无害的。”
众人全都点头,陈发说:“这是自然,其实原本村庄是有个学堂的,但后来老先生去世,大家饭都吃不起,哪里还想着要读圣贤书?”
贾琏说着客套话:“诸位说的虽然有理,但读书不求功名,也起码能明白事理,能活跃脑子,万一出了个能起事的,可以带着族人一起升腾,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古诗说得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现今大家日子都苦,却不能丢了这样的指望。”
“且按我构想,若买的田地足够,我们大部分族人又在京城,这儿无人管顾,届时自然可以便宜租给村里懂得耕种的人,多少也是个贴补。”
几位保长听罢,皆点头不已。
贾琏又道:“所以还请诸位能帮衬帮衬,若能以合理的价钱做成这桩事,对大家都是利好。若是纷纷开价过高,这田地不要也罢,究竟不能坏了规矩。”
众人都明白琏二爷的意思,一时没了言语,只把眼睛看向陈发。
陈发端着酒杯说:“二爷,我先敬你一杯。”说罢碰了杯子,一饮而尽,又道,“其实不瞒二爷,村子里良田并不多,都是大家的命根子,因此二爷若想买良田,他们自然开口高些。”
众人纷纷点头:“是啊,正是这个理儿。”
周柱儿说:“二爷,山脚这片土地是我们先人开荒开出来的,少说有三四十亩,只因距水源太远,种不好稻子粮食,却也可以种种高粱玉米之类。若二爷有意,我们可以以便宜价钱让给你。”
谢保长则道:“我们这房也有点闲田,想出让,二爷不妨去看看再谈。”
……
贾琏见大家似乎都想卖地,心中有了几分把握。只笑道:“今儿咱们先不说出让田地的事,只喝喝酒,拉拉家常。往后若果然置办了田地,还兴办了家塾,大家都是一庄一村的,不分彼此……”
喝完了这顿酒,贾琏奔波来回,去现场看了不少田地,谈了许多,把一些有意向出让田地的大小、位置、价格一一登记在案,方便查阅。
贾琏让徐秋管家留在老陈这儿处理事宜,将登记本也给了他,又交代着:“若他们问起来,你且不必把话说得那般准,只说主子们还在考量商议中。”
过了两日,贾琏又交代徐秋:“若有人打听起来,便说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