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曾经</h1>
再艰难的人生好像总可以用十分钟来讲完。
当时再怎么痛苦的事,之后你说出来好像都不会再有人与你感同身受,因为他们看到的是已经挺过来了的你,那么这件他们没经历过的事听起来自然就不算难。
于建的爸爸于叶和妈妈夏芳一共生了两个孩子,差两岁但都是在建军节那天出生的。
或许中国传统父母大多都偏爱最小的那个孩子,于建的父母也不例外。自从于建有记忆以来,只要是他和于军起了争执,爸妈永远都是偏向于军的。说他是当哥哥的要照顾于军,要让着他,只要于军一哭,被骂的永远是他。
他的仅有的玩具于军可以拿,他的作业于军可以撕。
他总是一个人睡,妈妈从没给他唱过歌哄他睡觉,也没给他讲过童真又美好的睡前小故事。
也许真的是会撒娇的小孩有糖吃。于建越是沉默,他得到的关注就越少。他也梦到过自己像于军一样坐在爸妈的怀里撒娇,醒来后却只能隔着冰冷的木墙感受那边的暖意融融。
时间久了,于建也就心寒了。那些父子母子之间的亲密他也不奢想了。渐渐的到后来,他一看见于军跟爸妈各种腻味他就浑身不舒服,甚至无论是看到哪些人做了亲昵的动作,说了煽情的话,他都会不舒服。
不是嫉妒的那种不舒服,而是觉得肉麻、矫情。
而对父母不抱什么幻想以后,他对于军的态度也有了一定的改变。于军对着父母怎样撒娇任性都行,只要不惹着他,他一律当不知道。但是如果犯浑到他头上,他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让自己受委屈。
该骂就骂,该打就打。
当然被告状后免不了一顿臭骂,但这时这些语言已经完全伤不到于建了。
日子就这样磕磕绊绊的到了于军十岁那年,他心血来潮的说是想要让家里给买钢琴,他想要弹钢琴。
于叶和夏芳两口子一年四季自家田地里的活计都忙不过来,更别提什么外出打工了。
家里过得本就拮据,于军还提这样的要求,于建没等他爸妈开口,自己就先把于军教育了一顿。说他不懂体恤家里,就知道胡闹任性,眼红别人。
而这次,他爸妈没有说话。两人躲进了房里密语。
最后夏芳磨磨蹭蹭的来找他谈话。
大概内容就是说希望于建可以不去上初中了,回家帮忙。那样的话于叶就可以去向亲戚借钱给于军买钢琴,之后于叶再出去打工挣钱把钱还上。
而家里地里的活计就全权交给夏芳和于建了。
当时于建真的觉得自己不是他们亲生的。平时不闻不问,骂来骂去就算了。现在竟然还想着让他辍学?!
他才十二岁啊!
就为了于军那遥远而高贵的钢琴梦,他的父母对他这样狠。
可笑的是夏芳还拿他成绩不好,读书是浪费时间来当借口。
他考试都是第一名他们关心过吗?
这时的于建已经不是渴求父爱母爱的阶段了,从小的家庭环境和因为家务耽误而过少的人情社交让于建形成了冷漠狠厉的性格。
所以当场于建就不假思索的严词拒绝了,甚至放出狠话,如果他不能继续上学,那他就离开这个家永远不回来。
最后还是他赢了。
但是于叶夫妇仍然没放弃给于军买钢琴的念头,他们实地打听了钢琴的价格,于叶最终决定先东拼西凑把钱借齐给于军把钢琴买了,然后自己到县里去打工,家里的事夏芳能干多少就干多少。
说是这样说,话语透露的却是要于建尽量帮忙。于建听懂了,但就是没吭声。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于叶夫妇好不容易把钱筹齐,欢欢喜喜的在他们生日那天揣着钱打算去给于军买钢琴的途中,他们遭遇了抢劫并且惨遭灭口。
于建在山坡上找到他们的时候,于叶已经死了,只有夏芳还奄奄一息。
而她最后的交代也是关于于军的。于建觉得自己这辈子都不会忘记夏芳交代的话。
她首先说了,让于建去报警把抢劫犯抓起来,大概描述了犯人特征,猜他们大概是山上人家的同伙。又说把她和于叶葬在山上,以后也不要把他们移走。然后她嘱咐于建要好好照顾于军,以后这个家就剩他们俩兄弟了。最后她说,希望不让于军知道他们夫妇是为了给他买钢琴而受害的。还直接给编了个理由,说这天会揣钱下山完全是因为这是于建上初中要用的钱,他们要把它存进银行。
看着于建怒极反笑,气得说不出话的样子。夏芳说:我知道你不喜欢你弟弟,但你毕竟是他哥哥。我就要死了,你答不答应我都当你是答应了。你弟弟太单纯善良,要是知道真相,他肯定会崩溃的。我最后求你这次。
她生前的最后一番话是对着他说的,却没有哪一句是关心他的。
虽然极不公平,但于建还是照着做了。就当做是,最后一次还他们的生养